股市开杠杆 《哲学的慰藉》:一切特立独行,都意味着内心强大

股市开杠杆 《哲学的慰藉》:一切特立独行,都意味着内心强大

11月11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,主力资金净流出96.04万元,占总成交额0.45%,游资资金净流入120.78万元股市开杠杆,占总成交额0.57%,散户资金净流出24.74万元,占总成交额0.12%。

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,离群索居者,不是野兽,就是神明。

但放眼望去,那些寻求真理的哲学家,就没几个合群的,就像叔本华说的,要么孤独,要么庸俗。

由此可见,离群索居的,还可能是哲学家。

哲学是什么?

哲学是热爱智慧,是对各种人生问题的追问,希冀找到答案,是想在这宇宙天地间寻求一种永恒的法则,它能让我们跳出来看看世界和自己的关系。

很多时候,我们之所以会精神内耗,就是我们没法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,无法处理好内在和外在的冲突。

而哲学,就是给我们提供一种可以超脱出来,进而理性地对待自己和世界的眼光。

所谓理性,也不仅仅是一个人权衡利弊的能力,而是一个人有多大程度去靠近真理。

真理,并不会因为很多人觉得他对,他就是对的,也不是因为很多人觉得他不对,他就错。

真理就是真理,因为他永远是对的。

01

有些事情,并不会因为很多人都在做,就是对的。

可如今,有些事情做的人多了,就成了对的,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做,渐渐就成了主流,会压迫那些不这样做的人。

所谓传统,也是这样来的。

一开始并没有传统,只是做的人多了,认同的人多了,就有了传统,但传统不一定就是对的。

房龙在《宽容》的序言里讲了一个很讽刺的故事:

人们在无知山谷里,幸福地生活着,他们尊重古老的东西,遵循着古老的传统行事,任何胆敢不遵从的人,都会被看成离经叛道者,都会被处死。

这个山谷,被传统统治着,那些敢于违抗传统出走的人,最后都销声匿迹了,而无知山谷里的人,还在幸福地活着。

后来,一个曾从无知山谷里走出去的人,活着回来了。

他告诉这山谷里面的人,外面的田地更宽阔,土壤更肥沃,人们的生活更美好,可是,没有人信他。

这些人不仅不信,还用石头砸死了他,因为他背叛了传统,背叛了祖宗的教条。

这个人死了,他的尸体被丢到山崖脚下。

不久后,大旱降临,无知山谷闹了饥荒,死去的人越来越多,对于活着的人来说,唯一的希望就在山谷外。

可是,传统说,不行,传统必须遵守。

一天夜里,人们不想坐以待毙了,他们走出山谷,他们记得那个活着回来的人说过,他已经在路上做好标记,只要沿着标记,就能走出去。

他们沿着那条标记好的路,走了出去,外面果然如那人描绘的一样美好。

而那个救了他们命的人,早就被他们杀死了。

最后证明,对的就是对的,并不因为其他人都反对而变成错的。

哲学,是让我们学会去反思,学会去问为什么,当很多人都反对的时候,我们可以去看看这么做的合理性,当很多人都赞同的时候,我们也可以试着去看看这么做的不合理性。

很多人都反对的,未必就是错的,很多人都赞同的,也未必就是对的。

而哲学,最重要的意义,就是反思。

就像周国平说的:

哲学是一种智慧,智慧可以调整我们看世界和人生的总体眼光。

有了这份眼光,你才能跳出问题来看问题。

02

苏格拉底说:

未经审视的生活,是不值得过的。

两千多年前的雅典,很多人也失去了一种很重要的能力,那就是审视生活和自我的能力。

那时候的很多人,也在思想上曲意逢迎,他们不再寻求真正的智慧,而是把常见的东西当成正常的东西,把习以为常的人生当成正常的人生。

跟我们今天一样,流行的东西由于跟随的人多,所以成了某种真理,不跟随的人,就显得奇怪而孤独,人们拼命追求生活,把生活的需要在欲望的膨胀下不断夸大,变成了一场物质竞赛。

在这种观念下,不愿跟随的,要么被定义成失败者,要么被说成不作为,或者直接就打上一个不成熟的标签。

阿兰·德波顿说:

每个社会都有一套观念,应该相信什么,如何待人接物,不按此行事,就会遭到怀疑,不容于众。

更多的是在一个庞大的伦理和实践体系,这个体系就是‘常识’,他命令我们穿什么衣服,采用什么理财标准,尊重什么样的人,遵守什么礼节,过什么样的家庭生活。

为什么会这样呢?就是因为缺乏审视,简单粗暴地把外在的观念拿来,不加审视地使用。

苏格拉底生活的时候,雅典也有自己的一套常识,要杀鸡祭奠神明,要以多金为荣,要男尊女卑,战场上奋不顾身就是勇。

苏格拉底身边的许多人,对此也不加怀疑,反正照着做总不会出问题,因为大多数人都这样,法不责众。

相反,如果你不遵守,出了问题就会遭到无数指责。

这样的观念,让人们心灵变得越来越贫瘠,人变得越来越简单,如同按照指令行事的机器。

其实很多事情,只有你多问问自己,为何要这样做,你就会发现,其实你可以不这样做,而选择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去活着。

03

很多东西成了框架,就把人困在里面了。

可困在里面的人,却觉得很正常。

面对这些几乎人人都习以为常的东西,苏格拉底感觉不太对,为什么大家都这样去做?很多事情明明不合理。大家都想多金多银,可是生活又不需要那么多,我们苏格拉底一年就穿一套衣服,走在大街上一看,那么多东西自己都不需要。

所以苏格拉底就经常干一件事情,他经常出门,跟人家辩论,他问人家,为什么觉得钱多就好?为什么战场不退就是勇敢?难道退后的都是懦夫?

他还会问人家,生命的意义是什么?

苏格拉底就这样问,一些人被他的问题搅得发狂,还有些人恨不得他死,因为他这样的人,太具有破坏性了,要是都像他这样,奴隶还不得造反了。

比如,苏格拉底问人家,有美德的人是怎样的?

有人告诉他,一个有美德的人就是有许多钱,买得起好东西的人。

可苏格拉底随后就证明了,富人不一定是有美德的人,穷人也未必缺乏美德。

苏格拉底就用自己的辩论去拷问那个传统,最后他得出,真理就是不能被驳倒的,是不能被证明是错的,否则,无论相信他的人多么伟大,多么有钱,也不能证明就是真理。

所以,我们应该对生活抱有怀疑,不加怀疑地向前冲,本身就是一种问题。

然而,一个人要怀疑大多数人所相信的东西,是需要勇气的。

苏格拉底因为自己的做法,被告上了法庭,人家告诉他,只要你不到处找人辩论,我们就饶你不死。

苏格拉底拒绝了,他对陪审团说:

你们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,也要照顾好自己的灵魂。

他还说:

你们争名逐利,却不思考如何理解真理,如何改善自己的灵魂,你们不觉得惭愧吗?

陪审团确实惭愧了,所以他们把苏格拉底处死了。

很多年后,人们发现,苏格拉底不是被审判的人,他是在审判整个雅典,审判陪审团的数百人,甚至也是在审判全人类。

那是足以让整个人类脸红的时刻,是偏见战胜了真理,只因那偏见被大多数人所认同。

04

苏格拉底观察到,大多数人凭借心血来潮决定自己的立场,还有很多人是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来决定自己的立场,而不是根据真理来决定自己做什么。

这样的立场,是不坚定的,是容易被影响的,因为无论是大多数人的意见,还是自己的心情,都随时在变化,而这些变化一旦不是自己想要的,就会造成痛苦。

当你想要的,和外在要求你的不一样,就会有冲突,要么委屈自己,迎合外界,要么遵从自己的内心,不理外界的看法,前者会形成内在的痛苦,后者会造成外在的压力。

很多人都痛苦和精神内耗,其实就是这么来的。

阿兰·德波顿说:

社会生活充满了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和我们的实情之间的差距,我们谨慎会被认为愚蠢,我们腼腆会被认为骄傲,我们与人不同,而被看成不合群。

如果我们拼命解释,那就说明我们敌人占据了上风,同时也说明,我们的内心不够有力量。

我们需要哲学,其实就是需要对抗外界的力量,在我看来,哲学不仅仅是抽象知识,更是生活智慧,能够让我们有力量,去面对那些我们所感受到的不合理的压力。

自从来到这个世界,我们就和这个世界有了根深蒂固的关系。

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关系,我们就会痛苦,甚至陷入某种困境,伊壁鸠鲁很早就被哲学吸引,14岁时,就长途跋涉,去聆听柏拉图的教诲,但是伊壁鸠鲁对柏拉图讲的很多东西都有不同的看法。

在他看来,人生应该快乐,哲学应该教会人怎么快乐:

如果有人自称对研究哲学尚未准备好,或者已经错过了时候,那就等于说他不是太年轻就是太老,不能享受快乐。

可这样才能快乐呢?

那就是寻求哲学,寻求智慧,使我们免于制定错误的寻求快乐的反感,被欲望、恐惧、焦虑等驱使着前进。

05

今天的生活,物欲横流。

很多人在物欲的海洋里,奔波拼命,就是想多抓到一点东西,一方面是因为欲望,是因为虚荣,另一方面,也是因为恐惧,怕自己活不下去,多抓一点东西在手里,就会多一点安全感。

因此,让很多人感到痛苦的,不是生活本身,而是他对生活的理解。

只看生活需要,每个人的需要都差不多,也不会太多,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实践出来的那样,人所需要的,无非是为身体提供能量的食物,能遮风避雨的房子,可以御寒的衣物。

这是必需的,可是在实际生活里,光能吃饱还不行,还要吃好,可是怎么才是吃好?这就要通过比较得到,而一旦开始比较,就没有尽头。

伊壁鸠鲁虽然说人生就是要快乐,可是他的生活却很简单,他和白水不喝酒,他没有豪华的房子,他的饮食也很简单。

他正是经过理性的分析之后,才知道构成快乐的要素根本就没那么复杂,既不需要大量钱财,也不需要很多屋子,权势和名望更是不必要,甚至也不需要很多爱。

在伊壁鸠鲁看来,基本需求满足后,一个人花很多钱,所能获得的快乐也不会增加。

哲学,可以让我们认清自我,不会被自我之外的东西占据,从而更好地守住自我,在天地之间,傲然存在。

06

放眼生活,人们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推着向前。

很多时候,它不管你愿不愿意,就这么要求你,不会对你网开一面,它会告诉你,人是社会性动物,它会告诉你,其他人都是这么做的。

那只无形的大手是什么?

有人会说,是生活,这一切都是为了生活。

有人说是社会,人处于这社会,就要接受它的约束。

所以人们身不由己,所以人们哪怕不喜欢,就算逼迫自己,也要如此去做,他们就算自己痛苦,也要看起来符合外在的期待。

其实,那只无形的大手,恰恰就是我们内心所构建出来的秩序,或者说,我们内心为自己制定的‘传统’,事实上,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,都是我们内心的要求。

很多人都在精神内耗,为什么?

因为内心的秩序不够稳定,一方面在抗拒,一方面又在顺从;明明不喜欢,却还要选择去做;明明想换一种活法,却因为缺乏勇气只能苟延残喘。

内心是混乱的,就会精神内耗。

不会精神内耗的人,就是很自洽的人,这样的人也有两种。

一种是麻木到无所谓,内心已经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秩序,他们按照秩序行事,不会怀疑这么做是不是错了,因为不会怀疑,所以不必痛苦。

还有一种是内心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并坚定地去做的人。

07

生活为你关上一扇门,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。

精神内耗,也许是我们改变的一个契机,是我们重新反思我们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机会,是要成为特立独行的自己,还是成为对传统和生活麻木的自己,就在我们的选择里。

加缪说:

一切特立独行,都意味着内心强大。

精神内耗,不是将我们带入内心强大,就会让我们内心麻木,要么就一直痛苦。

所以,勇敢点,做自己,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,强大到可以清醒地活着,审视自己和生活。

文|不有趣灵魂股市开杠杆






Powered by 股票配资门户_在线股票配资_正规股票配资网站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